11月24日惨案-11月24号发生了什么事
- 民俗文化
- 2025-05-03
- 79
闻一多的事迹!急~~!
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(1899年11月24日—1946年7月15日),本名闻家骅(huá),号友三,著名诗人、学者、爱国民主战士。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。家传渊源,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。
1912年,闻一多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运旅备学校(清华大学前身),当时他十三岁。在清华的十年学子生涯中,他喜读中国古代诗集、诗话、史书、笔记等。
闻一多生平事迹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。1916年开始在《清华周刊》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。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《七子之歌》。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《死水》。
闻一多酷爱读书,一旦沉浸其中便“成瘾”,阅读之际便“醉心”。在结婚当日,尽管洞房内喜气洋洋,宾客满堂,但他却在书房里,身着旧袍,手中握书,全神贯注至竟忘了自己的婚礼。
为什么要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爱国民主战士
出殡时,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,并撰写了《一二一运动始末记》,揭露惨案真相,号召“未死的战士们,踏着四烈士的血迹”继续战斗,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爱国民主战士。
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、成就卓越的学者,是“口的巨人,行的高标”。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,不畏艰辛,废寝忘食,十数年如 一日,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。
作为一名学者,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做了再说,做了不说的人。他热爱工作,持之以恒,默默无闻。为了争取民主,闻一多先生”说“了。说明作为一名革命家,闻一多先生是一个说了再做,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的人。
从近代历史经验来看,我不认为他是民主人士。
因为闻一多先生是伟大的诗人,斗士,学者喜欢读书,是爱国民主战士,所以值得我们敬仰。
(寻找抗战足迹)作文!求求!
“没有***,就没有新中国”。这首歌词时不时的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。是呀!要不是有战士们的英勇奋战,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。于是,我们今天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烈士陵园“看望”那些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英雄。
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,我们县组织了一次“庆祝中国***建党90周年,走进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——桂东县东边山追寻红军足迹之旅”,六月的一个周末,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。
我想不到,原来,抗战有着这么多历史,***的红色足迹,早已经深入千家,造福万家。
从1937年到1945年,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,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、洒热血,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,铭记烈士的鲜血,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。
追寻先烈足迹观后感作文1 看着现在新中国的繁荣富强,谁能想到在这过去的历史?多少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,多少英雄烈士英勇杀敌保卫祖国。他们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,对党的热情,谱写了一曲红色之歌。 那一天,风和日丽。我来到了庐山。
今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走进沂蒙山区,追寻红嫂的足迹,聆听那感人的 故事 。 走进常山庄村的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,一尊年轻妇女一手搀扶着伤员,一手掀开衣角用乳汁救护的铜像,深深的震撼着我们。
日军在南京进行惨无人道的大***是什么原因造成的?
1、最后,经济因素也是***发生的原因之一。***期间,日本军队对中国的经济进行了掠夺和破坏,包括对***的掠夺、对市场的控制以及对经济的破坏等。
2、、中国军队抵抗坚决,日军伤亡惨重后兽性报复 。2 、日军南下作战兵团攻南京后极度疲惫,已接近崩溃,失控之下的发泄 。3 、蔑视中国人,为了给蒋介石一点颜色看看,打击中国人民的抵抗信心。
3、进攻南京的作战开始后不久,疯狂前进的作战部队就把辎重部队抛在身后,由于日军原本没有深入内陆作战的后勤准备,部队立即面临着粮食供给中断的严重问题,日本军司令部于是下达了实际是要部队抢劫的“就地征收”命令。
4、***的根本原因是日军侵略的需要 具体而言有三:一是攻陷南京前,日军经历了惨烈的淞沪会战,死伤惨重,而南京作为民国首都,南京***即是对奉行正面抵抗的国军最大报复 二是日军千里奔袭,西进南下两路军士卒疲惫。
5、因为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投入近70多万人.日军参战部队约27万人,最后中国军队伤亡30多万,击毙日军数万人,日军自侵华战争以来没有这么大的伤亡,所以。。
6、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“集体***”。大规模***方法有机枪射杀、集体活埋等,手段极其残忍。结果:在***中,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***,无数家庭支离破碎,***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。